“明甲”是指那些铁甲片被打磨得光亮、暴露在外的甲件。由于“明甲”需要将铁片打磨光滑明亮,所以得名。明甲的结构通常用于清代早期的布面甲部件,本文将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一、明甲实物
根据现存资料,后金至清代时期的明甲甲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展开剩余86%(一)明式臂手
明式臂手是明代中后期边军常见的装备,采用细钢片连接而成,能够有效保护整条手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努尔哈赤“红闪缎面铁叶甲”以及皇太极的“蓝色缎面绣云龙纹铁叶甲”中的臂甲均属于这种类型。
(二)小臂手
小臂手的结构和明式臂手相似,但防护区域仅限于小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顺治“蓝色缎铜钉棉甲”即采用了这种设计。与此同时,康熙时期的“黄色缎绣金龙纹铜钉棉甲”虽然外观上类似小臂手,但采用了织物模仿甲片的设计。这类设计在康乾时期的仪仗甲中较为常见,如雍正的“月白色缎绣金龙纹铜钉棉甲”和乾隆的“黄色缎绣金龙纹铜钉棉甲”。
(三)外接甲片式肩甲
外接甲片式肩甲的肩部由外露的甲片构成,属于清代主流的肩甲样式之一。这类肩甲常见于清代的武装和仪仗服装之中。
(四)明甲上衣与甲袖
明甲上衣的设计与明甲下裳相似,主要用于仪仗甲。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几件典型的明甲上衣,如康熙时期的“黄色织金缎镀金叶棉甲”和咸丰时期的“织金地锁子锦纹金叶棉甲”,这些盔甲的甲片通常采用金叶仿制。与此同时,使用明甲上衣的盔甲也大多配备了明甲臂手。
(五)明甲下裳
明甲下裳是清代盔甲中最为常见的下裳形式,现存实物较多。此类下裳一般由多片铁甲片拼接而成,既有装饰性也具有很好的防护功能。
(六)采用明甲加强件的下裳
在一些特殊的盔甲中,明甲下裳常与布面结构相结合。例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织金缎人字纹铁叶盔甲”便采用了明甲下裳,并在膝盖处增设了外露的钢片,以增强对膝盖的保护。
(七)明甲小腿甲
明甲小腿甲通常为矩形结构,和明甲下裳的设计非常相似。其通过两排甲片缀合在小腿部位,起到保护作用。故宫博物院的“织金缎人字纹盔甲”中便包含了这种小腿甲。
二、关于明甲的记载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明确记载了明甲的使用,特别是在康熙五年,规定侍卫、护卫、前锋和护军的甲胄都应使用明甲。这些甲胄的上衣与下裳均采用了明甲结构。从《乾隆皇朝礼器图式》中可以看出,清代军队从皇帝到低级官员,普遍采用了明甲下裳及外接甲片式肩甲,但上衣多为非明甲结构。
三、关于明甲的绘画
(一)《董卫国记功图卷》
《董卫国记功图卷》描绘了康熙时期清军与三藩作战的场景,其中骑马将领所穿的盔甲很可能采用了明甲上衣的设计。
(二)《康熙戎装图》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康熙戎装图》中,康熙皇帝所穿的盔甲包括了外接甲片式肩甲、小臂手和明甲下裳。
(三)某佚名绘画
还有一幅康熙时期的佚名绘画,描绘了清军入藏作战的场景,其中官兵所穿的盔甲似乎也采用了明甲设计。
(四)《大阅图卷》
1. 士兵臂手
在乾隆时期的《大阅图卷》中,受阅士兵普遍穿戴了小臂手,展示了明甲的广泛应用。
2. 皇帝护卫之肩甲
该图卷中,乾隆皇帝的护卫所穿的肩甲也呈现出典型的明甲结构,肩膀处外露三道甲片,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五)《皇朝礼器图式·武状元甲》
在《皇朝礼器图式》中,所提到的“武状元甲”使用了明式臂手和外露甲片的明甲设计,虽然该类型的甲并未找到实物。
(六)《色布腾巴尔珠尔像》
2012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幅描绘清代人物的画作展示了明甲的使用,画中的主人公肩甲为外接甲片式,且大臂部分镶嵌着若干外露的圆形甲片,这种设计也在《紫光阁功臣图》中有所体现。
以上内容为关于明甲的详细分析,通过文献记载与绘画资料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一装备的历史和结构演变。
发布于:天津市宜人配资-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我要配资网炒股配资开户-杭州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