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孩子去同学家串门,却被拴在客厅楼梯下的狗扑倒狠咬,全身多处伤口,住院抢救后已花掉一万四,狗主人却坚称只愿承担疫苗费,其余费用分毫不认。
这场突如其来的咬伤事件,不仅让孩子身体受损,还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
双方家长在责任和赔偿上扯皮不休,案件最后闹上法庭。
这样的遭遇不是第一次发生,每次听到总让人心头一紧——狗咬人,到底该怪谁?
谁又该为孩子的伤痛买单?
一场原本只属于暑假日常的串门,自此成了小杰心头的阴影。
那是个普通的中午,村头气温让空气都有些发闷,小杰兴冲冲吃完午饭就跑去找小伙伴同乐。
村里的房门大多不上锁,来去都随意,他在门口大声招呼,对方在楼上传来回应,一切都那么平常。
展开剩余86%可刚一进门,一声犬吠撕碎了宁静——没防备的他被一条拴在楼梯扶手上的土狗猛地拖倒。
狗张着嘴,直接扑到他脖颈和脸颊,一阵撕咬,小杰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哭喊声还没传到楼上人耳里,床上睡午觉的人家根本没反应过来。
家里人得知后,第一时间赶来。
现场留下一地斑斑血迹,孩子瘫软在地上,衣服已经破裂,伤口触目惊心。
爷爷焦急地把孙子往医院送,结痂、红肿、渗血,最重的伤口在脖子,好在送医及时,没有咬断要害。
医生诊断显示:头、颈、脸、肩还有身上多处咬伤,颈部伤口开放,免疫治疗刻不容缓。
整个救治过程像拉锯一样漫长,每天伤口换药,孩子小小的身体总在瑟瑟发抖。
从照片里能看到,他的眼神里多了点警惕和畏惧,这种改变让家人也心疼得说不出话。
爷爷翻着账本,一笔笔地算着治疗费用,感受到现实压力的沉重。
“全家前前后后已经花了14000块,后面康复和营养还得花不少,孩子现在就怕见狗。”
他说话时语气里带着些责难和自责,“每次去医院换药,他看到哪怕是小狗都躲在我身后,怕得不行。”
让人心酸的是,这条狗并不是第一次惹祸。
村里早两个月前也有个五岁的娃娃被同一只狗咬伤。
爷爷不禁感慨,这样的糟心事到底得哪一天才算个头。
他们期待狗主人能出来协调、给个说法。
可对方态度让人寒心。
狗主肖女士和周先生,两口子从始至终坚称自己没大责任,一口咬定狗“拴在家里,谁闯进来的自己负责”。
肖女士淡淡地说“狗是家里财产,关着没放出来,本来就跟我关系不大”,拒绝协商。
周先生则以“出于人道主义”愿意给个一两千块,疫苗钱他负责,但对其他赔偿一口拒绝。
他甚至表示,“他家愿意起诉就起诉,法院判多少我就赔多少,别找我多要。”
事实上,类似纠纷在村里并不少见。
门没锁,小孩串门有时稀松平常。
“大人总想着孩子去邻居家玩,可真要出事就成了扯皮的起点。”
村里干部也已出面调解,双方最后还是谈不拢:小杰爷爷只能求助派出所。
警察倒是来了,无奈表示此事不归他们直接管辖——“建议伤好后走法律程序,到法院起诉去。”
现实有时冰冷得让人失望。
不久,小杰爷爷一纸诉状递上法院,索要合理赔偿。
案件现在正等开庭审理。
可对于小杰一家,治病路上耗费的不只是金钱,最难消化的是孩子的恐惧和无助。
哪怕后续争议有了判决,又怎能轻易治愈孩子已长成心结的阴影?
狗主人这边,自己却没觉出太多愧疚。
周先生说,那只狗是“老家的杂种土狗,养了一年多,平日不咬人,是不去逗它自然没事”。
他辩解称“今年上半年也只是家里没人,有小孩拿棍子打它才被咬”,而自家孩子没事,就是外来小孩“闯进来招惹才出事”。
他甚至表示,之前那起咬娃事件后,已经把狗从院外迁进屋里,就是为了减少麻烦。
可谁也没想到,这回还是没防住。
讽刺的是,乡下人总觉得土狗拴在家就稳妥了,殊不知小孩子啥都不懂,进去玩耍本就是常态,狗主难辞其咎。
事情传开后,也有人在网上议论,觉得家属索赔太狠、狗主太冷漠,各执一词,说到底,娃受的苦、家里的钱谁能真正体会?
其实,和解难,和法律环境也有关系。
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只要你养的动物伤到别人,不论你有没有过错,都得担责,只有受害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才会减轻责任。
律师也反复解释,狗主就算把狗拴在家里,门没锁好,管理还是不严。
法理上,通常情况下狗主人都得承担主要责任,只有受害人明知有狗还挑逗、打狗,那才叫重大过失。
听到这样判例不少。
例如前两年,东北刘女士在电梯里被邻居王女士的狗咬伤,打了疫苗还闹到了法院。
王女士坚称没责任,说自己没放纵狗,最后还是被判赔,虽然金额不多,胜在有理有据。
再比如山东张大爷集市归来,被邻居家大狗咬成伤,对方一开始也只想赔点疫苗钱,后来村干部和司法所调了好几回,狗主人才撑不住,把营养、误工、交通、疫苗费一块赔了,大家面前赔礼道歉,最终消停。
这些案例说明一个问题:只要你的狗伤了人,即便狗拴着也不能当甩手掌柜。
尤其在农村,小孩串门是常见事,狗主人更得有多一层防备和责任心。
可现实总归比纸面规定复杂。
面对赔偿金额,对方斤斤计较是怕影响日后生计,家属锱铢必较是出于心疼与愤懑。
隔着法律冷冰冰的条款,真实的人情却纠缠不清,情理和法理的拉锯里没几个人能心服口服。
再回头想想,小杰带着伤疤回到原本温暖的家,他的暑假彻底变了味。
奶奶没再让他独自外出,大家总觉得,防的是狗,其实更怕的是意外和麻烦的任由发展。
那些被狗咬过的小孩,或许一生都记得怵狗的感觉。
对村里人来说,这不单是一次事故,而是关于邻里信任的折损,是现代生活和老习俗的冲突——门敞着,门外的世界有时并不安全。
看多了狗伤人的新闻,有人叹气:到底要到怎样的程度,我们社会才能普遍把养狗等同于管理责任?
这不是让每个人都隔绝邻里,而是承认每个生命的安全值得被认真保护。
不管孩子冒失闯入、还是大人疏于防范,都该以尊重为前提,该担的责不能推,该补的事得补到位。
饲养动物是个人权利,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而今,小杰家的案子就在静静等待法律给出答案。
只是,等法院宣判时,不知事件背后的恐惧与委屈能不能随法律文书烟消云散。
希望所有类似的意外,最终都能变成人们对安全和责任的警醒。
门该关,就别嫌麻烦;狗拴着,更别当成护身符。
命悬一线,最怕的不是狗咬,是大家都不在乎。
发布于:四川省宜人配资-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我要配资网炒股配资开户-杭州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