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篇文章之前,真诚地邀请您点击一下页面上的“关注”按钮,这样不仅能方便您日后持续收到类似优质内容的推送,还能让您更方便地参与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
文|临川
编辑|t
在进入关中之前,项羽曾慷慨激昂地说过:“先入定关中者为王!”然而,真正第一个率先占领咸阳的,却是他的劲敌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因此设计了著名的鸿门宴,意图借机斩杀刘邦,斩草除根,避免后患。
但宴席之上,面对刘邦表面上假意示弱的求和,项羽反而被迷惑住了心神,陷入了犹豫和优柔寡断之中,最终让刘邦逃脱,得以重新积蓄力量。
展开剩余86%后来,刘邦慧眼识人,重用了韩信这位名将,犹如虎添翼,使得楚军节节败退,最终在垓下展开了决定性决战。被誉为“西楚霸王”的项羽,命运却走到了尽头。他没有选择回归江东,谋求东山再起,而是在乌江边自刎,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那么,项羽为何甘愿舍弃渡江重整旗鼓的机会,宁愿在乌江边自尽?那一刻,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的军队已被汉军团团围困于垓下,形势危急至极。夜晚,营外传来阵阵楚歌,凄凉哀怨,汉军用这种方式有意动摇楚军士气。
项羽从梦中惊醒,听着这似乎是楚地的哀歌,心头满是伤感,昔日的辉煌已成过往。他借酒消愁,放声悲歌,内心痛苦难言。他的爱妾虞姬含泪劝他说:“别再犹豫,放手一搏吧。”说完,虞姬便在项羽面前自刎,令人心碎。
项羽此时已无退路,只能带领八百骑兵夜间突围。但刘邦怎会轻易放过他?穿越淮河、越过湖沼,激烈厮杀之后,这八百骑兵只剩下二十八人。
眼前是滔滔乌江,身后是数千汉军的追击,项羽仰天长叹:“天要亡我!”但作为威风凛凛的西楚霸王,他骨子里的傲气依然在。他转身对随行的将士说:“若真是天命如此,非我能力不及,那便痛快地战一场,让世人知道,西楚霸王绝非空名!”
随后,他策马冲锋,手持兵刃,斩杀汉军数百人,杀出一条血路,终于抵达乌江。早已收到风声的乌江亭长备好小船,看到满身血污、伤痕累累的项羽,急忙上前劝说他渡江。
亭长说:“江东虽小,却也有千里良田,数十万百姓,您快快渡江,汉军追不上您,日后还可东山再起。”
然而,项羽此时却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他忽然明白,亭长的话中隐含着更深的含义——他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天命,而是自身的问题。
虞姬已逝,昔日随他西征的江东子弟无一幸存,他已经孤苦无依,还有什么值得留恋?
项羽的心境豁然开朗,他深情地抚摸跟随多年的战马乌骓,命亭长带马先行离开。亭长见无法说服楚王,只能长叹一声,带着马远去。
已经看淡生死的项羽转身迎向汉军,仰天长笑,对汉军将领冷冷说道:“听说刘邦高价悬赏我的人头,不如我亲手送上这份‘奖赏’!”说罢,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辉煌而悲壮的一生。
项羽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归根结底,是他失去了民心,注定了大势已去,只能以死谢罪。那他到底做了什么,导致自己陷入这般境地呢?
项羽最大的致命缺陷是过于刚愎自用,固执己见,拒绝采纳他人建议,性格又急躁易怒,最终导致众叛亲离。
被他扶持的楚王后代熊心被尊为“义帝”,却被项羽视为傀儡。当熊心支持刘邦按约入咸阳时,招致了项羽的嫉恨。项羽觉得熊心失了面子,背叛了自己,竟然私自将其暗杀,留下恶名,也为刘邦挑起楚汉战争提供借口。
在对待范增的问题上也可见一斑。范增是项羽的得力谋士,被尊称为“亚父”,政治上项羽力不从心,若能采纳范增建议,未必不会赢。鸿门宴时,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动手,项羽却迟疑不决,令范增气愤地骂他“竖子”,二人关系从此恶化。
刘邦巧妙利用项羽多疑自大的性格,挑拨两人关系。范增被误解,愤而告老还乡,途中去世。有传言称他是怕落得熊心那样被暗杀的下场,才假死隐居。
相比之下,刘邦则吸纳了大量能臣良将,且表面谦恭,广纳贤言。与项羽的刚愎自用相比,刘邦更适合做大一统的帝王。
因此,项羽败北只是时间问题。自视甚高的他,也绝不会接受退回江东的结局。
当项羽被围困时,曾想向南逃跑。但站在乌江边,他却后悔了。骄傲的他不愿以逃亡者的身份回家乡。曾信誓旦旦要成就霸业的他,如今随自己的人无一幸存,即使渡江,也难免遭排斥。
即便被接纳,要东山再起,心中也会时刻回忆落荒而逃的屈辱,更要警惕刘邦的剿杀,过上逃避藏匿的生活。
而且,以项羽多疑的性格,怎会不怀疑亭长真心?他不愿冒险,将马交给对方,自己的生死却只依赖自己判断。
项羽的功绩足以载入史册,为维护声誉,这位自尊心极强的西楚霸王绝不会屈服投降,作为贵族出身的他更不可能苟且偷生。
所以,自刎成为他对绝境的最后反抗。
在逃亡途中,项羽还曾问一位老农路,但老农故意指错方向,让他们陷入泥沼。老农凭他们衣着已猜出身份,却故意误导。
亭长口中江东百姓愿接纳的话,反而让项羽彻底清醒:如今局面是他轻敌和忽视民心所致。攻秦时,他虽然勇猛,却屠城残杀,面对忠臣,却不善任人唯贤,不听谏言。
连一个普通农夫都不愿帮他,那么江东百姓又怎会接纳他?又何必将战火引到家乡,令无辜百姓遭难?
站在乌江边,再伟大的英雄,在滔滔江水面前也只是沧海一粟。项羽虽勇冠三军,却只懂得争夺天下,不懂治理国家,或许只能算是战场上的雄杰,难以成为治国明君。
自刎乌江,成为后人感叹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烈选择,也许是他最合适的结局。
——摘自李桂海《刘邦、项羽争雄记》与相关学术资料整理。
发布于:天津市宜人配资-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我要配资网炒股配资开户-杭州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