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本报记者 蒋丰蔓
正值暑期旅游旺季,研学游凭借独特的教育价值,成为众多家长和学生的出行首选,“研学热”在全国各地持续升温。
“研学热”的兴起,是教育需求不断升级下的必然结果。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早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被明确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要求贯穿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全程。而研学游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深度融合,打造出“寓教于游”的教学新业态,成为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化的重要实践载体。
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十一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这一政策的出台顺应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旨在通过研学旅行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实现深度融合,为学生成长搭建起连接课堂与社会的桥梁。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高度需求驱动下,研学供给体系日益完善:科学场馆、文化场馆推出主题鲜明的研学活动,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公益研学项目,旅游企业开发多元化旅游类研学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与教育部门的政策引领、文旅部门的资源整合、旅游企业的服务支撑以及学校的组织实施形成强大合力,共同促成了研学活动的蓬勃发展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研学游已悄然成为文旅市场的新增长点。在市场活力的推动下,研学形式不断创新升级,从历史古迹探访到山川湖海考察,从知名学府参观到科技场馆体验,内容日益丰富多元。但与此同时,研学游市场也出现了诸多乱象,部分活动徒有“研学”之名,实则偏离了教育本质。
推动研学游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跨越,实现从“研学游”到“研学优”的进阶,需要教育、文旅、企业、学校、监管等多方主体凝聚共识、各司其职。在内容创新上深耕细作,在品质提升上持续发力,在全链条监管上筑牢防线,在项目筛选上严格把关,在课程融合上精准设计,通过多环节的扩优提质,让研学活动回归教育初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寓教于游”的育人目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实践机会,助力他们全面成长。这不仅是万千家庭的殷切期盼,是规范研学市场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更在赋能乡村振兴、增强文化自信中具有深远意义。
宜人配资-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我要配资网炒股配资开户-杭州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