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苏州阊门外的津桥上,常常有人看到一位专门测字的先生,他的名字虽然无人知晓,却因为姓朱而被人称作朱先生。人们对他并不熟悉,只知道他常年在此为人测字。若有人好奇询问朱先生的来历,他总是简短地回答,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我早年生活困苦,几乎到了无法度日的地步,曾一度走投无路,准备结束自己的一生。幸运的是,命运让我遇见了一位高人,这位高人救了我,并传授给我一本测字的奇书。我学会了其中的卜算之法,居然能灵验无比,便开始以此为生。”
朱先生的测字技艺堪称神奇,几乎每一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来求卦。尽管如此,朱先生却并不轻易为人测字,他珍惜每一卦。每天,他只为一位求卦之人占卜,而这一天的测字收费高达一两银子。为了满足众多人的需求,朱先生实行了预约制,所有求卦的人必须提前预约。他每天都会在大门口挂上一块木牌,上面清楚标明哪一天为哪位顾客测字。人们纷纷排队,等待自己的时刻。
当时,江苏布政使慕天颜有一天收到了一份来自云南的文书。原来,平西王吴三桂正在策划叛乱,积极筹措粮款。这份文书请求江苏府库借出十万两银子。慕天颜在收到文书后深感犹豫,心中充满了不安,心想着这笔钱到底该借还是不该借。他于是将这件事告知朱先生,请他帮忙占卜,看看这笔钱是否该借出。
展开剩余70%朱先生请慕天颜写下一个字,慕天颜提笔写下了一个“正”字。朱先生凝视了片刻,缓缓摇头:“这钱不能借。”慕天颜不解,问道:“先生为何如此断言?”朱先生指着“正”字,分析道:“你看这个‘正’字,外形与‘王’字相似,而‘王’字代表着内心的动荡与不安。更为奇怪的是,‘正’字写在了背面,这意味着逆转的信号。请柬正面向上,‘正’字却背向,这预示着平西王可能有叛乱的打算。”慕天颜听后,心中明了,果断决定不借这笔银子,即便这样做可能会得罪吴三桂。后来,吴三桂果然发动叛乱,慕天颜感叹道,幸亏没有借钱出去。
苏州城中还有一位姓汪的书生,他一心想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在一次考后,他渴望知道自己是否能够中举,并且到底能不能够考上“一等一名”。他决定找朱先生测个字,虽然他自己也懂一点测字的道理,并且已经有了自己想要测试的字。当天,朱先生让汪书生写字,汪书生拿起笔来,只写了一个简单的点,便问朱先生:“先生请看,学生这一科能否考中一等一名?”
朱先生看着那个简单的点,深深叹了口气,摇了摇头:“一等一名,倒是有希望,但并非是第一名,而是最后一名。”汪书生一听,心中有些不解,皱了皱眉:“先生,您是否看错了?我写的这个点,是‘文’字的第一笔,首字的第一笔,难道这不是预示着我有望获得第一名吗?”朱先生并不与他争辩,依旧冷静地说:“既然如此,我们就等结果吧。”
果不其然,不久后榜单公布,汪书生果真榜上有名,而且正如朱先生所言,他成为了一等最后一名。汪书生感到震惊和佩服,但也依旧不明白自己哪里错了。于是,他专门去找朱先生请教:“先生,我终于如您所言中了榜,但我还是不明白,究竟是哪里错了呢?”
朱先生微笑着回答:“你只看到了‘点’是‘文’字的第一笔,却忽略了一个事实:‘点’也是‘等’字的最后一笔,正如你考中了一等,但却是最后一名。”汪书生恍然大悟,连称自己学艺不精,感叹自己虽然懂一点测字,但却远远不及朱先生的深厚功力。
朱先生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也开始为人测字。朱先生的儿子同样拥有惊人的卜算本领,不过他并未继承父亲每天只为一人测字的规矩,而是开始接纳更多的求卦者。
有一天,一位年迈的男子找到朱先生的儿子,希望通过测字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有后代。朱先生的儿子让他写下一个字,老人写了一个“武”字。朱先生的儿子看了看这个字,轻轻摇头,久久不语。老人连声询问,朱先生的儿子才缓缓开口:“你看这个‘武’字,上面少了一个人字,意味着你这一代已无人承继。下面的‘止’字,代表着你这一族的后代将止步于此。”老人听后,心中一沉,果然在之后无儿无女。
朱先生的儿子去世后,家人清理遗物时,翻遍了他的房间,却始终没有找到那本曾被神仙传授的测字奇书。大家纷纷猜测,那本神奇的书也许已被神仙带走。于是,朱家的后人再也没有人继承测字的技艺,朱先生的孙子朱心传与曾孙朱孔亭,转行做了医生,而且都取得了显赫的成就,成为了名医。
发布于:天津市宜人配资-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我要配资网炒股配资开户-杭州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